【論盡港童】面對暴力小孩 你做對了嗎?
孩子經常郁手郁腳、蝦蝦霸霸,甚至動手打同學、打長輩,猶如多啦A夢裏的胖虎,遇到這樣的子女,作為家長,你會怎麼辦呢?原來大部分父母,處理暴力小孩問題時的做法有待商榷,其中最常見是以暴制暴,結果沒有教好孩子,反而推他們走上情緒病之路。
撰文:張淑霞
人類有攻擊本性 我們都討厭暴力行為,但原來人類天生便有攻擊的原始本性。全邁進心理服務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(Patrick)說:「我常舉一個例子,當原始人遇到獅子、老虎時,會做甚麼呢?一是打(攻擊),二是走(逃避),三是打不過又走不掉時,便等死(投降)。人類的進化十分緩慢,孩子的暴力行為,其實是對壓力的反應,不是打就是走,選擇打的時候,自然產生暴力情況。這是面對壓力之下,所採取的一種反應來的。」
他強調,人類即使有打的能力,也不代表必須用暴力解決事情,家長可透過教育,令孩子明白沒有使用暴力的必要。不過,在處理的過程中,父母可能反其道而行。
家長做錯了甚麼?
第一:可能把暴力教給了子女 有父母疑惑:「我們斯文有禮,為何孩子常動手動腳?」事實是家長不知不覺把暴力行為「教」給了子女。人類的大腦中有「鏡像神經元」(Mirror Neurons),正如西方一句諺語:「Monkeys see, monkeys do」(猴子看見了,牠就會做),鏡像神經元讓大腦模仿,所以嬰兒出生不久,便可通過模仿來學習。常言道:身教重於言教,你想塑造怎麼樣的孩子,家長便應以身作則。
不過,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時,不少家長以暴制暴,即以打鬧處罰孩子,或在他們面前大發脾氣,過程中,只是教導了他們當遇到困難、面對解決不到的事情時,便動手動腳去打鬧。相反,如父母不打不鬧,並有教導和阻止子女動手,慢慢地孩子便知道這個方法不行,不會繼續使用暴力行為。
第二:否定孩子的情緒需要 Patrick指,孩子打人,可能是表達不到自己的情緒,難於以言語、文字表達內心的感覺,包括不開心、忟憎、憤怒等。當他們不知如何面對情緒上的壓力時,腦袋便着火。尤其是當他們說:「我好憎阿B,好想打阿B!」大人的反應往往是:「不能打人,會被差人拉!」原來這種反應,正正否定了小朋友有情緒上的需要,導致他壓抑,令情況變壞。
Patrick稱:「有個很簡單的解決方法,就是幫孩子講出他們的感覺,例如『你好像很忟憎,好嬲。』甚至直接說:『阿B令你好嬲。』用清晰的字句,幫小朋友表達感受,亦可令他們知道,有人明白他,願意耹聽他的話,他不用去打人,任何時候父母也了解他,心結便解開。」
有時小朋友發脾氣、哭泣吵鬧,是想透過情緒表現,讓其他人去關心他,問他發生甚麼事。傳統華人家庭常常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,如「你是男仔唔可以喊」,他們不能透過情緒而獲得需要的關心,便壓抑情緒,慢慢引致情緒困擾。
第三:把子女逼至有情緒病 剛才已說了,人類每當面對壓力時,會出現(一)攻擊、(二)逃避、(三)投降三種狀態。家長以暴制暴或過度壓抑子女的情緒,後果是令一些小孩變得更暴力,更有攻擊性,相反,有部分變成極端逃避。Patrick稱:「打鬧太多,有些小朋友變成不敢出聲,不敢表達自己,經常收收埋埋,把別人的話全盤接收,即使別人不對也認為是自己做錯了,這種內化行為,容易產生抑鬱症或焦慮症,他們永遠覺得自己做得不好,常批評自己,鬱住鬱住,等一朝爆煲。」
全邁進心理服務 臨床心理學家甄梓竣
家長以打罵作為懲罰,反而讓孩子學習打人。
有時孩子打人,可能是表達不到自己的情緒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