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專題】香港病了 3招走出 集體抑鬱
踏入10月,每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健康日又到了,日子旨在喚起大眾對情緒健康的重視。放在今日的香港,特別適切,研究顯示,本港出現疑似抑鬱症比率由2011至2014年期間的1.3%,於2014年佔中升至5.3%,至最近反對修訂《逃犯條例》期間更攀升至9.1%,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甚至用社會已出現「精神健康疫症」來形容。
人為甚麼會有抑鬱?成因因人而異,可以是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經歷、重大的人生改變、童年創傷、身體出現問題或遺傳等引致,而修例事件引致的情緒低落便屬於重大的變故。很多人認為只要採取逃避的行為,不去聽不去看,就不會影響情緒,某個程度上可行,但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,完全逃避的行為就像有個人打機成癮,突然間要求他不能再打機,是不合理的,他很容易會重拾舊習慣。
與其採取鴕鳥政策,不如嘗試利用心理學始祖佛洛伊德提出的其中一種心理防衞機制「昇華作用」,原理很簡單:既然改變不了當前狀況,不如將精力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;大範圍的事情做不到,先做小範圍的事情。即如果覺得社會不公平,那就由自己做一個公平的人開始,更公正去對待身邊所有人。
精神科專家普遍認為,「昇華作用」是唯一真正成功應付挫折與不安的心理防衞機制。如果還是不能放下,今期被訪者的經歷或者可以帶大家走出情緒困局,香港人加油!
撰文:張淑霞、王寶云 攝影:Comments Lau、部分相片由被訪者提供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