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盡港童】管教五式鋪設自尊成功路
自尊心能使人自愛、自强不息,但很多時候,父母習慣用高壓、強勢方式去管教子女,務求孩子聽話、不反抗,卻不自覺打壓了他們的自尊,讓自我價值低落。這種低自尊的育兒模式,只會使子女抬不起頭來,低估個人能力,即使資質再好,也難有出頭。
學霸缺讚賞 大學生Jason是有名的學霸,每次考試均名列前茅,中六考DSE時獲得理想佳績,以「狀元」身分入讀大學。他一直很努力,常常在圖書館自習至深夜,即使資質突出,可是並不自滿,反而十分卑微,做任何事情也缺乏信心。
Jason並非假裝謙卑,而是自尊心低落。原來他自小品學兼優,卻從未被父母讚賞,每次拿着優異成績單回家時,父母總平淡地說:「現在的好成績不代表永遠,你要再努力一些,不能驕傲,否則便退步!」不獲父母肯定,Jason心情跌落谷底,覺得無論怎樣做,都難以成為一個出色的人,無法建立自尊。
Jason總是垂頭行路,說話時不敢正眼望人,做事顫顫兢兢。大三那年,他突然覺得成績再好,也得不到家人認同,於是沉迷打機,從中追求滿足感,成績一落千丈。他最終勉強能畢業,但鑑於自尊心不足,覺得低人一等,求職常遭挫折。以他的資質本來能出人頭地,現在只能找到一份普通文職糊口。
從評價累積 全邁進心理服務婚姻、家庭治療師及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康志敏(Janet)指,孩子是一張白紙,形成怎樣的性格,大部分由父母陶造。像Jason的個案,自小缺乏父母稱讚、認同,導致自尊心低落,覺得自己一文不值。「Jason這樣努力讀書,期望獲得父母讚賞,結果每次落空,情緒容易趨向負面。很多時,孩子需要父母一句讚美、一個鼓勵,讓他有滿足感、被肯定,慢慢累積形成自尊。」
每個人都有自尊,這是一種對自己的主觀感覺,從成長經驗、別人對自我的評價、從個人表現與外界的比較,不斷形成一種自我價值,這便是自尊心。很多家長以為年幼的孩子沒有自尊感,但有研究指,兒童在五歲或以前已有自尊,Janet根據經驗,指早至兩、三歲已經初步形成。
「太年幼的小朋友,說話能力弱,但不代表沒有自尊感。舉個例子,如果家長責罵他,他垂下頭、不開心、很慘的樣子,已經是自尊受創的表現。兩、三歲的自尊感可能不太強,因為自尊是慢慢建立的。」
容易被打低 有自尊的人,充滿自信,有安全感,勇於面對挑戰,不容易被打擊,亦會尊重別人、尊重自己。相反,自尊感低落,缺乏自信和認同感,容易被打低。
「自尊和自信關係密切,低自尊的人信心亦低,特別重視別人對他的評價,如果沒有正面評語,便會洩氣、失落。他們常常低估個人能力,做甚麼事情也缺乏信心,而且不懂得尊重自己、愛自己,有很多抑壓的情緒,這是心理學家最不想見到的。最嚴重的例子,會形成沉溺行為,如打機、賭博、吸毒等,尋求另類滿足,長遠會影響他們的學業和工作,其實好慘。」
強勢式管教 華人家長習慣以高壓、強勢的方式管教,目的是令孩子不會驕傲自滿、聽話易控制,卻忽略兒童是從互動中成長,感受別人怎樣評價他,如果別人不尊重他,他怎會懂得尊重自己呢?
Janet指家長有很多行為,都可能使兒童感到毫無自尊。「最嚴重是嚴厲體罰子女,孩子以家長的行為來評價有多愛錫他們,嚴厲體罰讓孩子感到不被愛、難以建立安全感,因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,被打令他們退縮、不再信任他人,自我價值下降。有一個個案,有家長專打孩子的頭部,頭是最需要保護的位置,他覺得最親的人不尊重他,怎會有安全感?便覺得自己一文不值。」
除此之外,家長過分照顧及控制,事事過問,不讓子女自由發揮,也會使自尊心下降。「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,別人對他的定位,很影響他如何釐定自己的位置。如父母強勢管教,子女沒有話事權利、發言機會,他們往往甚麼都不敢去做、不知道自己的能力,難以獨立。」家長亦不要忽略語言暴力,包括詆毀、當街責罵、吝嗇讚美、跟其他人比較、潑冷水等,同樣令孩子難以建立自尊感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