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盡港童】留學越快走越好?必須知道的7問7答
近兩年,香港社會氣氛急劇轉變,越來越多家長計劃送子女到外地升學。大眾普遍認為海外留學比在本地升學輕鬆,事實上孤身遠赴陌生的城巿讀書,並不如想像般光鮮優越,需要克服語言、文化、生活、學業等壓力,如果沒有適當的排解,很容易造成心理困擾。
撰文:張淑霞
1. 外國留學,學習比香港更輕鬆?
全邁進心理服務首席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彭學海博士指,答案既「是」也「不是」。他說:「西方學校相對自由,例如出席率,要求度不像香港般嚴緊,尤其是大學階段,會假設學生具有生活管理能力,師長不會強制出席課堂。其次,教學模式有很大轉變,由香港填鴨式、着重記憶的教育,轉去西方傾向重視思考和應用,毋須死背課文,而且功課相對少。還有就是教學時較有趣味和多元化,除了老師授課外,亦輔以影片、小組討論、小組習作(Group Project)等,注重學生是否吸收,重質不重量。」
鏡子有兩面,有好的自然有壞的。第一,身在外地,由於太自由,是否上課並沒有人監察,出現濫用自由的情況,學生的自制能力變得很重要。第二,雖然教學模式增加了趣味,但會導致有些學生只挑感興趣的上課,沒趣的跳過。第三,需要適應當地的語言、文化、教學模式和價值觀。第四,即使功課減少,對外語的要求卻大增,彭博士指根據他的長期經驗,留學生需付出更多時間和精神,才能做到當地人的平均水平,所以有時並不輕鬆。
2. 孩子讀書不佳,送去外國就能成材?
有些家長認為,子女習慣了填鴨式教育,藉着勤力、自律的方法,到外地升學能產生一種優勢。彭博士指出,初期這種優勢是存在的,特別是中學以下,皆因香港的教學程度,在層次上超越了西方同年齡的學童。不過,當年齡越大,年級越高,讀書優勢便減少,因為外國高年級着重理解(Comprehension),而不是考試技巧,靠背書用途不大。「香港這邊着重分數,而不是理解,所以本地學生的垂直思考(Vertical thinking)一般較弱。」
3. 留學生獨自一人求學,情緒容易出現波動?
彭博士指答案絕對是,這是事實,沒有其他人在身邊的時候,我們會出現「原始狀態」,就像冥想(Meditation)般,腦海不停反省他的過往,有些人不喜歡這種狀態,一個人孤獨的時候情緒波動便較多。他認為,留學生要有適應、接受的過程,始終人遇到不同的事才會成長。
4. 年紀越大,越難適應留學生活?年紀越小,越易有心理困擾?
彭博士稱,無論年紀大或小,都各有優點。「根據研究,語言發展的最佳年鹷是小四至中二,這些歲數到外國讀書,雙語控制能力比較好,既能保留母語,又能流利說外語,當地人也聽不出口音。因為語言是由大腦控制,年紀越小發音越準確。」
另一方面,年紀太幼小的話,自理能力差,遇到問題不懂解決,而且自律管理弱,容易沾染壞習慣(如沉迷打機、賭錢等)。如果年紀大一點,自理能力亦較強,能處理壓力、規律生活。「我不會說年紀太小的不應該去留學,只是他們容易遇到心理和生活問題,當這些問題一出現,便要幫他們處理。」
5. 有學生在香港讀書壓力大,有自殺念頭,到外國後可改善嗎? 「有自殺念頭,可能是過不到一個關卡,要先了解清楚該學生為何想自殺,假設是因為考試壓力太大,去到外國壓力減低了,便不自殺,變相是利用環境來遷就他。短期是有成效的,但他始終會遇到瓶頸位,到時又會產生自殺念頭。所以需要解決他想自殺的核心問題,否則只是治標不治本。」彭博士說。
6. 留學生遇到欺凌怎樣辦? 在外國,從幼稚園開始,便教導學生反欺凌,反欺凌的教育比香港深入和全面。「外國人對欺凌事件是零容忍,保護度較高,學校有處理機制,而且校內亦有刑警,當學生向校方投訴後,有時老師會協助找證據。由於身體欺凌容易留下證據,所以留學生遇到言語間的欺凌比較多。」
7. 說外語時帶有口音,怎樣改善語言 能力? 彭博士有以下建議: (一)先預課、後上堂,較容易理解老師說甚麼。同時應改變心態,內心不要太抗拒外語,不放開的話,甚麼也改善不了。人亦會在困難環境有新的轉變,產生進化。 (二)有口音,一時三刻難以改掉,不妨把發音說得清晣一點,讓人聽得明白便可,或用較簡短的字句表達。 (三)多看當地電視或新聞節目,如有字幕,初期可借助字幕增加理解程度,之後應關掉字幕,純聽外語,慢慢適應,務求把所有注意力放在「聽」。此外,多聽收音機或當地歌曲亦有幫助。
コメント